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首先需要一个务实的环境。只有清醒客观的判断和勤勤恳恳的努力,这项技术才会真正地便捷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过去几年把后台人工作业当做人工智能,刻意拔高人工智能水平以获取投资,以及把预设程序的自动化当做智能等伪人工智能的行为层出不穷。再加上媒体不严谨的报道,如把OpenAI的GPT-2生成文章的能力、对人工智能替代放射科医生的预测、DeepMind论文缺乏潜在局限性的讨论、Elon Musk曾承诺2020年实现无人驾驶等新闻。在扰乱人工智能市场的同时,也给决策者和公众带来困惑。实践证明,即使在更简单、更具体的智能放射学案例中,将实验室演示用于现实也非常困难,而实现更加复杂的全自动驾驶,比大多数人预期的要困难得多。
第二,人工智能学习能力的基础科学问题需要长期探索。真正人工智能核心体现在能指数级提升性能的卓越学习能力上,目前机器学习无论从机理还是能力都与此相差甚远。从人类大脑结构、功能和可塑性学习机制上探索智能本质、研究相应学习算法,将为了解并定量化描述人工智能技术的性能预期和局限性奠定基础。人工智能不同于人类智能,研究把数据和知识相结合,开发能充分利用观测数据、模拟数据和先验知识的人工智能算法体系,设计并测试基于真实物理环境的学习算法等基础性工作也十分重要。
第三,需要坚持把应用场景落地作为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抓手。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通用性赋能型技术,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加紧实施,充分发挥我国得天独厚的海量数据资源、巨大应用需求和深厚市场潜力,以此促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及应用模式的推广,建立起我国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创新高地,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重要发力点。
第四,需要加快建立连接人工智能创新链的人工智能平台生态。如同所有创新性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正在快速走向开源化、平台化、生态化。在过去几年,PyTorch和TensorFlow 等深度学习框架流行,极大地优化了模型性能和提供更加高效的开发模式。从中短期来看,我国要充分发挥应用优势,从应用、芯片和基础算法协同入手,依托现有优势企业、联盟等开源平台和社区,集中力量发展开源开放的人工智能平台,奠定良好的人工智能底层应用生态;从中长期看,要通过算法的原始创新,形成从基础理论、算法、芯片、核心软件到应用生态的完整创新链,研究建立基于知识产权共享的开源激励机制和大规模群体协同共享机制,促进基础算法、行业数据、典型应用方面的开放共享,推动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规范和准则,占据人工智能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中国在这一轮的人工智能浪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第一次有可能站在领跑的位置上,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已曙光可见。
在此背景下,围绕人工智能重大问题,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在重大基础理论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作用,加快构建引领型资源集聚性的创新体制就显得极为必要。一方面从国家层面完善人才政策和评价体系,从上到下构建吸引人才、适合人才成长的、稳定支持的环境,组织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长期稳定地进行团队式研究攻关,并鼓励自由探索。另一方面,加快布局国家级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横向吸纳各领域顶尖人才和资源,碰撞智慧火花,纵向串联整条人工智能创新链条。
在这场关乎前途命运的大赛场上,我们必须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先发优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主动,以期实现我国在人工智能马拉松赛式国际竞争中始终占据有利地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兼任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总体组副组长等。长期从事智能语音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