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动态 | 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培养20年以后的大湾区人才

HKSAIR HKSAIR记者 瑶君 02月28日

文转自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正式出台,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这也意味着大湾区内众多高校即将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对我们来说太及时了,因为我们大学实际上就是基于大湾区这个背景建立起来的。”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感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合作办学的代表,这所年轻的高校已经步入第五个年头。

 

从建校之初仅有经管学院到如今的四个学院,涵盖大数据、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新能源、国际金融和经济、生物信息、制药、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的探索,其背后的转变也代表港中大(深圳)从最初的区域合作转为面向整个大湾区的科研布局。

 

“纵观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尤其是新兴湾区,大量的年轻移民都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徐扬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因此大湾区内高校实际上肩负着这一社会责任,而我们学校的定位是培养20年以后的大湾区人才,通过加强与港澳高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在科研、医疗、物流、金融等领域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自由流动。”

 

 

 

引进香港学术机制

 

校长办公室墙壁上挂着一幅“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的书法作品——创作者是徐扬生本人,这位年过六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笑容爽朗,行程忙碌的他脸上未见一丝疲惫。

 

 

1958年,徐扬生出生于浙江绍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浙江大学取得学士及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并从事科研工作。在香港回归那年,徐扬生毅然放弃了海外的优厚待遇,怀抱着理想和热血来到港中大任教,在港深两地一待就是20多年。

 

“我非常喜欢这两座城市,我把它们当做我的故乡看待。”徐扬生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融合”似乎成为这位知名科学家、教育家身上的突出标志,这一标志的背后自然也折射出港中大(深圳)的独特气质和办学理念:秉承香港中文大学的优良传统,将国际化、通识教育、中英双语教学和书院制的特色带到深圳这片开放包容的热土之上。

 

2010年2月,港中大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表达双方意向,在教育领域先行先试,建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2011年3月,港中大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框架协议,拟按合作办学形式,正式筹建港中大(深圳)。短短几年时间,港中大(深圳)如同粤港澳大湾区的探索步伐一样,逐渐从框架雏形到落地成型。

 

香港中文大学选择在深圳建校是经过仔细考量的。徐扬生解释:“构思在内地办校之时,曾研究全国高等教育及研究单位的分布,发觉作为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经济区域中心的北京、上海和深圳,教育发展非常不平衡。以重要大学和国家级研究所数目来看,北京各有三十多和两百多所,上海则有二十多及六七十所,而深圳当时就只有一所深圳大学,国家级的研究所更付阙如,即使把整个广东省计算在内,也不过七八间,由此可见,珠三角面对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未能配合的根本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首现“打造湾区经济”。同年3月,港中大(深圳)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诞生。

 

“港中大(深圳)的建设非常艰苦,刚开始时甚至没有地方吃午饭,衣服裤脚被泥土打湿后脏得都洗不干净,校区是在一个荒芜多年的工厂区。深圳市政府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龙岗区政府为我们建了一个小食堂。”徐扬生回忆道。

 

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上,徐扬生曾做过广泛调研,搜集了包括珠三角以及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的高校专业,并进行对比研究,港中大(深圳)最初设立的经管学院,便是为港深合作中的国际金融领域打造了人才高地。

 

另一方面,由于港中大(深圳)成立之初知名度几乎为零,且招生时间短促,宣传力度有限,“第一年的招生非常艰难,我们第一批招了290多个学生,还有两三个走掉了。”一路走来,对于当初的细节徐扬生仍记忆犹新:“有一个湖南学生让我印象深刻,他是全省排名500多名,来学校后说你们学校居然有全省排名2000多的学生,他不要跟这些人一起上课,然后退学了。我感到很遗憾,也没留他。”

 

面对这一情况,徐扬生几年间走访了全国大小87所中学,举行招生讲座,与师生交谈,也与家长吃饭聊天。在学校的努力下,招生数量在次年已倍增至600多人,而2018年更突破至1100人,大学的内地本科生生源质量继续提升,理科平均录取分数超过各地一本线133分,文科平均录取分数超过各地一本线82分,英语平均分高达138分,连续三年成为广东省录取分数最高的大学,录取的学生包括广东省理科第一名,福建省理科第二名等各地优才。

 

“我们把香港一套严格的学术制度引进到深圳,这些年的实践说明,不同城市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合作,文化与思想也可以互相交融,现在我们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都非常好,教育质量和师资力量也非常强。”谈及此,徐扬生的语气便难掩自豪。

 

2018年,港中大(深圳)首批毕业生正式踏出校园,值得一提的是,选择就业的学生中有超过7成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平均年薪接近14万元。

 

 

打造大湾区科研人才高地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世界级城市群呼之欲出,高校则在创新科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规划纲要》提出,将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港中大(深圳)的发展也在沿着顶层设计规划的路径在前进。

 

“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目前有200多位教授来自世界各地,可以说,世界最著名的大学都有人才申请到我们学校来。”徐扬生表示,港中大(深圳)对教师实行九个月工资制,即鼓励教师在假期的三个月期间进入产业界,融入社会。

 

“深圳市政府对我们的科研非常支持,比如每所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有一亿元资助,龙岗区政府则再加拨每所实验室五千万。”港中大(深圳)协理副校长及科研处处长李学金指出,2018年6月更是先后成立港中大(深圳)—腾讯AI Lab机器智能联合实验室及港中大(深圳)—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推进大学与产业的科研合作。 

 

对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徐扬生透露:“我们会陆续开办新课程,2018年便有金融工程,又成立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整合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生物信息学与生物工程等学科,旨在以严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培养出该领域的领导者和创新者。此外,亦有意开办音乐课程,扩展人文艺术教育。”

 

谈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徐扬生指出,在人才自由流动的背景下,在通关签证等开放政策方面,也将面临更多体制机制创新的问题。

 

“我觉得大湾区的规划非常了不起,它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一个民族要向前看,就像我们走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体制机制创新带给我们社会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他表示。

 

把镜头拉回到2018年港中大(深圳)的毕业典礼上,徐扬生为每位毕业生准备了一份《先生的礼物》——自己的散文小辑,也寄托了自己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彼时,徐校长特地感谢来自深港两地政府的支持:“你们(港深政府)的高瞻远瞩,不仅为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立起一座一流的研究学府,更为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民提供了孕育人才的摇篮。”